Sunday 28 January 2007

持续性有机物(POPs)

     这周四参加了一个化学品工坊的会议,作为一个环境学科的毕业生,我觉得我有义务对这种无色无味但却毒性巨大的东西告知社会,最起码应该让我周围的人对这个东西有些概念。因此,这应该算是个扫盲帖。

     POPs是英文PersistentOrganic Pollutants的缩写,中文名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类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长距离迁移能力和高生物毒性的特殊污染物。

     POPs公约是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主持下,为了推动POPs的淘汰和削减、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POPs的危害,国际社会于2001年5月23日在瑞典首都共同缔结的专门环境公约,其全称是《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此公约的成功签署,被认为是继《巴塞尔公约》、《鹿特丹公约》之后,国际社会在有毒化学品管理控制方面迈出的极为重要的一大步。
首批列入公约控制的POPs共有12种(类),它们被合称为“肮脏的一打(Dirtydozen)”。其中不仅有环保经典名著——《寂静的春天》所针对的导致“万鸟齐喑”景象的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具体包括: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滴滴涕、六氯苯、七氯、氯丹、灭蚁灵、毒杀芬);有20世纪60~70年代在日本和我国台湾省两度造成重大环境公害——“日本米糠油事件”和“台湾油症事件”的元凶多氯联苯(PCBs);还有在1999年曾在欧洲引起鸡肉污染事件轩然大波、直接导致比利时内阁集体下台的二恶英类。

     目前,POPs的巨大危害和淘汰、削减的必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截至2006年6月底,已有151个国家或区域组织签署了POPs公约,其中126个已正式批准该公约,公约已于2004年5月17日正式在全球生效。我国是POPs公约的正式缔约方,是2001年5月23日首批签署公约的国家之一。2004年11月11日,公约已正式对我国生效。中国政府已建立了以国家环保总局牵头、11个相关部委参与的国家POPs履约协调机制,并已在机构建设、能力加强、技术示范、公众意识加强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履约工作。国家环保总局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办公室为该协调机制的日常办事机构。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种污染物的污染后果是持久性的,并且一但在人体内聚集,就不容易排出,作为食物链最高一级的人类,这种物质在体内的富集更是不可避免。由于该种污染物在大气、水、泥土中都有可能存在,所以,可以说,现在每个人体内都会有一定含量的有机污染物,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前些日子SK2事件一样,一些充斥在我们生活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是很难排除的,然而,谁又该为这种“不能避免”买单呢?难道是受害者自己吗?

      会中有几位来自北京某小区的业主,说他们小区边上就要兴建一个垃圾焚烧厂,而这个焚烧厂处理的垃圾多来自于生活垃圾,所以燃烧热量低,而网上又有相关文章说垃圾焚烧温度低于800℃,塑料之类的含氯垃圾不完全燃烧,极易生成二恶英。二恶英随烟雾扩散到大气中,通过呼吸进入人体的是极小部分,更多的则是通过食品被人体吸收。以鱼类为例,二恶英粒子随雨落到江湖河海。被水中的浮游生物吞食,浮游生物被小鱼吃掉,小鱼又被大鱼吃掉,二恶英在食物链全程中慢慢积淀浓缩,等聚在大鱼体内的浓度已是水中的3000多倍了,而处于食物链顶峰上的人类体内将会聚集更多的二恶英。可怕的是一旦摄入二恶英就很难排出体外,积累到一定程度,它就引起一系列严重疾病。这种说法不能说不对,但是对于普通公民来说无异于一颗炸弹。一位老先生就对这种现象十分担忧,提出北京的垃圾多位蔬菜、剩饭等生活垃圾,燃烧热值肯定不会高于800,那在这种情况下焚烧垃圾,无异于生产二恶英。其实他对二恶英的生成仍就存有误解,燃烧塑料之类的含氯垃圾才会产生二恶英,所以,垃圾分类仍旧可有力避免二恶英的生成。

     从这个小区的一些情况就可看出,媒体在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报道中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报道比较潜,不容易引起公众对此物质的关注,报道深了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但是现在比较明朗的是,作为媒体本身,应先对POPs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保证作出的报道不会失真,才能让公众正确认识这个物质的危害。

     但是,作为一种无色无味而又普遍存在的有毒物质,如何能引起公众对它的重视?如今,政府部门正在对可视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如植树种草抵制沙尘暴,如清淤挖渠疏通河道,表面功夫还忙的不可开交,哪里又顾得上对这种可以“忽略”的污染物进行治理呢?而且现在公民对于环保的认识也还停留在天蓝水碧空气清新,哪里又会注意到这种即使吃到肚子里都还暂时没有反应的东东呢?

     我们是不想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是一句“以发展经济为核心”让多少该制止而没有制止的事情成了“正道”,成了经济腾飞的主要动力,而这种视而不见又让多少人成了什么“年度人物”(大多为什么经济人物)?媒体到底在这种背景下应如何审时度势的报道现在的真实事件成了我一直在想的问题。有人不想让这种东西成为人人皆知的事情,那要媒体又做什么呢?

     持续性有机污染物是一种剧毒物质,但是打一个比较不恰当的例子。艾滋病是一种目前不能治愈的疾病,得上无异于死亡,但是因为艾滋病而死亡的人数并没有因车祸死亡的人数多,也就是说不需要对艾滋病产生不必要的恐慌。我想对POPs来说也是这样的。

      最后想说一些我的想法。可能是学理工科的问题,总是觉得具体的数据才有分量,也可以避免一些过恐慌的产生。现在医院并没有对人体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含量的检测,即使出现我想也不会是免费的。如果一些体检机构能推出这种服务,并且取得资质,获得医疗行业以及政府的认可,那么检验出的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公民检测之后发现体内的POPs值处于正常水平(其实这种说话很可笑),那么就不必恐慌,但是如果超标,那政府就需要对这进行解释并且负责。长此以往,我想这也会成为ZF一笔不小的开支,当这种开支可以与生产POPs的收益相比较时,那么就会得到重视。当然,检测的实验品并不一定来自人体,这听上去不那么有价值。毕竟人中毒时,事情就闹大了。

     
 

 

 

 

1 comment:

  1. 我想政府应该是不会批准体验机构推出这种服务的。

    ReplyDelete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