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8 May 2007

学者——你们离生活有多远

繁忙的周末结束,有点累,主要是天气热,晚上睡不好

周六一天的会,让我对自己的原来设想的未来产生怀疑,计划又一次遇上了变化。

会议主要内容是一些福特资助项目的报告,当然,我也在内


福特在国内资助的对象不仅是NGO,也包括林业局这样的政府机关,当然,还有社科院这样的研究机构

有幸能听到“国务院智囊团”的项目报告,应该算是件好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年是建院30周年,不知道这是不是能代表中国社会科学的一个发展状态

对于一种科学来说,30年,时间还太短,研究的内容还很浅,相比自然科学,这显然落后许多

这样的机构作为国家决策机关的智囊团是不是有点不靠谱?

 

不过,似乎我们作为旁听者不大地道,对于他们做的每个项目都以怀疑和审视的态度考虑

这大概是刚来简报时被人忽悠次数太多的结果

现在反而更习惯去怀疑,用自己的角度去判断

也许以我的经验判断他们项目的好坏有失偏颇,甚至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这貌似不是严谨的治学态度

他们多以提纲挈领的高调态度进入,满篇充斥着政策、条例等等看似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词汇

但是,项目的成功与失败能给当地带来什么呢?

他们所说的政策倡导又有什么结果呢?

换句话说,钱花出去了,难道产出就是一个经验吗?

退一步说,花钱买教训也没什么不可以,但是,作为学者,作为能对政策起到作用的人,是不是不能太不在乎他们所谓的“失败的教训”?

一个项目,能给当地居民带来什么影响?如果一个项目的失败或成功都无处可寻,那这种项目还有什么意义。

大家还能想起自己做毕设时的态度吗?如果社科院的项目变成了某个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大家可想而知这种结果。

抄抄写写,数字分析,然后写篇狗屁不通的文章,然后等着博士毕业,坐在社科院的位子上痴呆一辈子

不过,也不是所有学者都如此不堪

也有几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按同事的话说“这样的发言,写出来就是篇稿子,能说明一些问题”

 

有时觉得学者也很无奈,专心做学问会被人家指摘成脱离现实

过于接近生活又会被同事排挤为“不学无数”

拿前些天东四八条拆迁的事情来说,有些学者坚持不拆,听证会的时候就不邀请那些学者

任凭你有高深的学问,任凭你铁尺铜牙……

学者毕竟是学者,又能耐社会中的“小人”现象如何

这种学者在政策上的“残疾”其实是无法避免的,或者说,是被这个社会公认的一种潜规则

所以有时候觉得学者的态度并不能做到完全独立,因为如果有学者得到了一个发言的机会,那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原因的

要么无关利益方的痛痒,要么成了利益方的扩音器

也许我这么说有些偏激

 

当然,也并不是说NGO、公民社会就没有错误

从扶贫就可略见一斑

农民穷,这是普遍现象

但是你扶贫前是不是要问问他们是不是真的需要帮助?或者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你给当你重新选出村支书、村长,当地老百姓貌似脱离了地头蛇的压制

但你能一直以农村刑警的身份出现在农民身边吗?

你离开以后农民又将过上如何的生活呢?

想像一下,云南的一个小山村,向来与世隔绝,男耕女织不亦乐乎

你去了,说人家贫困,要教人家脱贫

告诉人家遥远的地方有个北京、有个上海,那里的生活是如此如此丰富,到处都是麦当劳肯德基,还有酒吧和电影院

结果,人家真的意识到自己贫困了

把古茶树都拔了中商品速生茶

年轻的都去城里打工

随之,你们开始说人家破坏生态环境,不保护原始文化,给城市造成了人口问题以及劳工福利问题

当然,我说的可能有点夸张,但是这种现象并不是没有可能

当地人自治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这种共识应该早就达成了吧。

 

貌似Greengo没有什么毛病可寻?

那是不可能的

还是那句话,本地人管本地事

外国的例子不可照搬

要想有进展,要从本土环境NGO的视角出发。

3 comments:

  1. 上了四年大学,你还不知道学术腐败啊

    ReplyDelete
  2. 想想那天晚上greenpeace的人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拿着公家的钱,就算深入农村深入社会了,知道一些所谓的黑幕等等了,你也不能指着他说真话,他能说的也就是那些摘摘抄抄的数据了。。。。

    ReplyDelete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